弘源论坛
联系方式
监利县弘源学校
学校地址:监利县发展大道与大福路交汇处
咨询电话:18272228452(邓老师)
招聘办公室邮箱:179279995@qq.com
网站:www.jlxhyxx.com
德育沙龙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弘源论坛 >> 德育沙龙

改变孩子:有时“语言”不如“体验”

作者:     浏览量:3266    时间: 2018-05-07 08:57:14

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:广东云浮一名小女孩不愿意上学,父母和老师好话说尽,终究黔驴技穷。父亲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横下心将孩子仰面绑在摩托车尾部,强行往学校送。在网友对父亲过激行为进行批评的同时,我能感受到家长的焦躁和无奈


这个孩子逃学的原因可能是厌学,家长好话说尽,就是说不通,她就是不去学校。

在我的咨询中就经常听到很多家长也有类似的困惑:为什么我的孩子越大越不听话?为什么我的孩子对道理“刀枪不入”?为什么我的孩子道理全明白,知道却不能做到?

我今天给大家的支招是:当孩子对讲道理“刀枪不入”的时候,“语言”不如“体验”。


还是从案例开始吧!最近在网上流传一个泰国妈妈分享自己教育厌学孩子的故事:

 泰国一位妈妈碰到了令她头疼的事情:儿子一大早就闹着不想上学,而且她和丈夫怎么劝都没用……

这场面是不是有点熟悉?很多家长、老师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。


可是,这位泰国妈妈的处理方式很不一样。她干脆帮孩子请假一天,带他去捡垃圾!


他们沿着马路去捡塑料瓶。开始时,孩子挺兴奋,可是没过多久就喊累了。


但是妈妈仍然坚定地带着他走了 3.5 公里,捡了一小袋空瓶子,换了 2 泰铢(约合人民币 0.4 元)。

就算只赚了2泰铢,孩子也很高兴。不过他还是表示:走不动了。


他说:“妈妈,我们可以坐公交车回家吗?”


妈妈:“坐公交车一个人要10泰铢,你有钱吗?”


没有办法,他只好跟妈妈一起往回走。这个时候,看到了冰淇淋店。


孩子:“妈妈,我想吃冰淇淋。


妈妈:“冰淇淋要5泰铢,我们钱够吗?”


又走了一段路之后,到了餐厅门口。


孩子:“妈妈,我想吃燕麦。”


妈妈:“去买吗?15泰铢。”


孩子:“妈妈,我钱不够,我要回家。”


妈妈:“累了?”


儿子:“好累,好热,我想上学,我要回家。”

这位妈妈在文章最后表示:

为了让孩子顺利成长,需要让他们感受幸福,也需要了解痛苦和疲惫,了解一切的来之不易。


这个妈妈做对了什么呢?没有念叨 100 遍,没有说到口干舌燥,没有上火发飙,孩子竟然自己就改了!

其实,儿童心理学奠基人Rudolf Dreikurs早有答案,他说:“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,家长需要用行动,而不是语言。”

这里的所谓“行动”,其实就是“体验”,或者说借助“行动”这一载体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。

当人对“道理”产生阻抗时,语言就显得苍白无力。你讲的道理他可能都知道,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做不到。为了保护自己,避免过度焦虑,他的潜意识会启动防御机制,听不进任何道理,拒说教于千里之外。这个时候,“体验”可能是最好的教育方式,正所谓“讲一千句道理,不如自己摔一跤。”自己在体验中悟出的道理最深刻、最有效。

应该说那个泰国孩子的成长是从体验开始的,是妈妈暂时搁置灌输性认知方式,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,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孩子审视过去的经验,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,从而让孩子心智得到改善和重建——这个妈妈有教育的大智慧。

按照杜威的观点,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由坏变好的过程。这种经验既然是个人的,那么,个人的自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成长从体验开始!体验包括两个层面,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。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,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;内心体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、升华的心理过程,这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
对个体心理来说,再精彩生动的讲演、说教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,哪怕体验中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,也能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。

说到这里,我想多啰嗦几句:奉劝那些喋喋不休、在孩子看来一直在说“正确的废话”的家长和老师,抽时间看一看《大话西游》,可能会得到一些启迪。那里面有个经典的唐僧形象,道理总是讲得滔滔不绝,搞得孙悟空何其烦恼。

道理,本来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,为什么却会令人厌烦?是超限逆反心理在作怪!什么是超限逆反?就是个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厌烦、逃避反应。例如山珍海味是好东西,如果每天让你吃,你会不会反感啊?同样的道理,父母和老师整天的喋喋不休会让孩子不胜其烦,从而产生超限逆反心理。      


因此,我经常对家长和年轻老师说——

当一条路走到了头、没有出路的时候,就要考虑是不是要改走另一条路,这一改也许会改出“柳暗花明”来。

讲道理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,有时候“语言”不如“体验”。